环境监测中异常数据的判断及处理
数据审核人员有效发现、判别和处理异常数据对保障数据质量至关重要。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常见异常数据的判断及处理方法
依据污染物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判断:
利用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进行判断。例如,监测企业排污时,若发现离排污口近的污染物浓度反而低于远处,即出现明显异常。
原因分析: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、迁移等过程影响结果。不能随意删除可疑数据。
需综合分析:环境要素变化、数据能否反映真实环境状况、是否符合已知的污染物变化规律、监测全过程是否严格执行质量保证程序。
基础保障:详细记录采样、分析、质控等全过程,便于发现异常时追溯原因。
总结环境要素变化特点:
通过对历年积累的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分类,建立数据库,分析同类行业数据,总结污染物变化特点及其与工艺流程的内在联系。
核心原则:环境系统稳定时,监测结果不应发生剧变。
审核策略:发现异常数据时,联系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,查找原因。必要时需重新采样监测。
进行物质间关系的合理性分析:
利用自然界物质间存在的固有联系进行判断。长期实践表明,同一水样中不同项目的监测数据常存在固定关系。例如:
溶解氧高时,硝酸盐氮浓度通常高于氨氮浓度。
地表水同一水样中:化学需氧量(COD)>五日生化需氧量(BOD5);COD>高锰酸盐指数(CODMn),反之则异常。
硫化物浓度高时,重金属(铜、铅、锌、镉等)浓度往往特别低。
在煤烟型污染区,SO2>NOx;在城市公路等汽车尾气主导区,NOx>SO2。
当监测数据违背这些常见关系时,应视为异常。
运用物料衡算法验证结果:
污染源监测易受气象、条件、技术、手段、人员素质及不规范排污管道(如废水流量小、测量不准)等因素影响,导致数据准确性存疑。
应对措施:出现异常数据时,借助物料衡算法(基于物质守恒原理)对监测结果进行验证,以提高数据真实性。
结合其他环境要素综合分析:
在统计分析基础上,需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气象、水文等多角度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,确保其反映环境系统真实状况。
实例:河流数据受水文影响大,水文又受气象影响;水体金属形态由pH决定;溶解氧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。审核数据时需考虑这些关联因素。
熟悉操作技术,排除操作失误:
审核人员应了解项目测定条件和熟记方法,尽可能排除操作失误带来的误差。
遇到可疑数据:不应随意剔除,需逐级追踪至采样记录。
详细核查:采样和分析人员是否按规范操作?采样代表性?采样容器、污染可能?仪器洗涤和使用错误?样品固定剂保存/使用不当?试剂/纯水纯度?水样色度/浊度干扰?测定过程样品损失?误记倍数?计算抄录错误?
逐一审核分析原因并纠正,确保数据判断正确。
二、常用异常数据判断常识
地表水监测:
阴阳离子应基本平衡。
pH值影响金属离子存在形式。
COD>BOD5;COD>CODMn。
同一水样BOD5浓度高,则COD浓度必然高,溶解氧(DO)浓度必然低;但COD浓度高,BOD5浓度未必高(DO浓度仍低)。
总氮(TN)>(硝酸盐氮+氨氮+亚硝酸盐氮)之和。
污染源监测:
处理设施进口浓度小于出口浓度。
监测结果低于相应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限值(需核实是否合理)。
监测结果超过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3倍以上。
生活污水呈强酸性或强碱性。
废气固定污染源实测风量大于设计值或低于设计值一半。
废气固定污染源烟道中含氧量接近空气中含氧量(通常表明漏风严重或采样点不合理)。
Copyright © 2015-2018 SDXZYQ.COM. 山东新泽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地址:济南市槐荫区太平河南路1567号均和云谷汇智港6号楼